土魠魚 (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commerson),廣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地區,從非洲東岸開始,紅海、阿拉伯/波斯灣,東至澳洲,北至韓國及日本。是一種大型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,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棚區,也會有時出現在岩岸陡坡或潟湖區,甚至河口水域(Ref)。
土魠魚,在沙烏地是前幾名受歡迎的魚,甚至有些沙烏地人只吃土魠和石斑。市場上對於土魠的需求也很大,是交易市場熱門的交易物種。以後會有專文寫他,現在先讓我們先專注在味道上。
Jubai拍賣市場,準備拍賣的土魠。拍賣以堆為單位 |
另外,這是今天要比較的另外一個主角: 金帶花鯖(Rastrelliger kanagurta)。台灣這種雖然好像比較少見,但是在台灣的東邊,特別是東北岸的宜蘭南方澳,是鯖魚的重要產地。每年都可以捕獲大量的鯖魚,除了鮮食外,還可以用作加工之用。然而連年使用新型漁船漁具,大量捕撈的結果,即使是鯖魚這種吃浮游生物食物鏈底層魚類,還是因為捕撈過度,使得漁業署不得不採取這種一個月(個人是覺得太短的)禁漁期來捕撈。
鯖魚也是小時候的回憶之一,印象最深的,就是那釣魚老翁牌。將麵條煮熟後,再另起一鍋,將蔥薑蒜洋蔥紅蘿蔔片等蔬菜炒熟,將罐頭裡面的番茄鯖魚倒入,在煮汁收的剩下一成乾的時候,將麵放入拌勻,就變成很台式的番茄鯖魚炒麵。在以前資源不豐的孩提時期,這炒麵可是家父經濟實惠的拿手菜 。
公視做的鯖魚介紹影片 I
公視做的鯖魚介紹影片 II
令人懷念的釣翁牌鯖魚罐頭 |
今天剛好拿到體型比較小的土魠,還有漁民慷慨送的,當天現抓新鮮的鯖魚,就拿他們來比較一下啦
這次的主角,上面是小土魠,下面是印度花鯖 |
這次就簡單,先用鹽巴灑在上面,放在冰箱醃個四五小時後,灑上麵粉用油煎熟。
煎好的土魠和花鯖,因為鍋子不夠大所以把土魠的頭和尾巴切掉。 |
將皮拉開,花鯖的肉稍微有點帶紅色,而土魠魚就是完全的白色。同樣是中上層洄游性魚類,花鯖魚的肉因為充滿血紅素(紅肌較多),所以會看起來顏色比較深。然而土魠的肉因為充滿脂肪,所以反而呈白色。這充滿脂肪的肉,也是土魠魚會受到歡迎的原因。
然而可能是新鮮度比較高的關係,這次我比較喜歡花鯖肉的味道。雖然是血比較多的紅肉,但吃起來非常鮮美。在嘴巴細細咀嚼,這紅肉反而更讓肉的滋味更加豐富,就像是沒有腥味的秋刀魚,有著來自大海的鮮美。土魠魚肉吃起來也很好吃,但是可能一來是小魚,可能還沒有發育到最好吃的體型,再來也新鮮度也差一點,所以只能讓位給花鯖啦。
同場加映: 土魠魚骨味增湯。喝完湯之後,煮軟軟的魚頭就是最好的貓食。 |
總分:土魠幼魚 7.5,花鯖 8.5
這邊推廣一下中研院紹廣昭老師的海鮮指南,鯖魚類因為位於食物鏈底層,所以列在邵老師的建議名單上。鯖魚是攝食浮游生物的初級消費者,不但體內DHA、EPA等健康的脂肪酸含量高,也比較少重金屬累積的問題。而且之前在全聯買到的南方澳鯖魚一夜乾,比台灣常買得到挪威鹽鯖魚,那味道又更上一層樓,有機會可以試試。
最後預告一下,還會有土魠的第二篇文章,會替他的滋味平反,而且沙烏地三大神魚(或幻之魚 by 將太)將會出現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